端午節由來

 

端午節要吃粽子大家都知道,對於屈原投江的故事,更是從小聽到大。但是你不知道的是,端午節由來可不是只有一個版本而已,今天就讓小編幻身為屈原( ̄J▽し ̄),帶大家回到過去,看看還有哪些端午節由來吧!

 

端午節由來之一:

相傳,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了屈原而流傳下來的。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,百姓莫不感歎哀傷,為避免讓魚蝦損傷屈原軀體,老百姓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,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原肉身。而後,據古書記載,是屈原托夢給百姓說,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,如果用艾葉包裹,再綁以五色繩,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;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。

 

端午節由來之二:

又有一說,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。在蘇州,流傳著划龍舟、包粽子這些習俗源於紀念「象天法地」築蘇州城的伍子胥。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殺、屍沈於錢塘江。民間有傳當地百姓為保護伍子胥的屍體,不被魚蝦啃食而將粽子擲于江中。

 

端午節由來之三:

端午節還有曹娥救父之說。曹娥是東漢上虞人,父親溺于江中,數日不見屍體,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,晝夜沿江號哭。過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投江,五日後曹娥與父親的屍體浮出江面,當地居民都被曹娥孝心深深感動,建立「曹娥廟」,並在五月五日端午節舉辦紀念曹娥的活動

 

端午節由來之四:

也有人主張五月五端午節與介子推有關。介子推曾經作為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隨重耳四處流亡,並在重耳飢寒交迫之際,割肉煮湯送給重耳吃,重耳深是感動,承諾若得到國君之立,一定重賞介子推,但待重耳得到國君之位後,遍封群臣,唯獨忘了介子推。介子推很是傷心,回到故鄉、隱居山林,晉文公得知,派人去尋找介子推,但介子推不肯出山,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想引出介子推,不料介子推竟然包著一棵樹,被活活燒死,那一天,正是農歷五月初五。

晉文公為表示對介子推的紀念,以表達自己的悔恨,下令以後五月初五那一天,都不許生火做飯-大家都會提前幾做好粽子之類的冷食-以紀念介子推。

 

關於端午節由來,有許多類似的傳統五花八門,也有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祭祀祖先,或是為了祭祀水神而舉行的祀神儀式,後來各地又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,對端午節由來做了自己的解釋,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普遍流傳的說法。

 

端午節由來有很多,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,雖沒有定論,端午節吃粽子卻成了流傳至今的習俗。直到現在,每年端午節,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葉、包粽子,這種風俗也流傳到韓國、日本及東南亞諸國。

 

今年的端午節就跟著媽媽們,動手包粽子吧>>>

 

資料來源:網路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shfood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